《惡之華》結合室內和戶外的獨特演出,以戲劇、歌唱、音樂和舞蹈,濃縮了十九世紀法國詩人波特萊爾的傳奇一生,並且借裸體、暴力和成人情節,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劇場體驗。
《惡之華》由藝君子劇團主辦,黃呈欣導演、黃釗鑫助理導演、陳臻亮戲劇構作,他們三人兼任文字整理,連同12位編作演員:宋本浩、歐啓發、潘振濠(兼任編舞)、伍卓輝、梁景堯、葉星佑、吳希維、施唯、陳琳欣、張嘉瑩、黃潔怡、劉綺莉(兼任音樂總監及歌唱指導),一起重新演繹波特萊爾的傳世詩集《惡之華》,帶領觀眾穿行163首詩歌、私人書信和日記當中,進入波特萊爾的內心世界,探索他的「邪惡」根源,見證他如何病態地成長、如何成為象徵派詩歌先驅、以及如何踏上自毀之路。
《惡之華》是「植物思人」系列繼《牽牛花》和《植物人》後的最新作品。《植物人》在香港戲劇協會第三十二屆香港舞台劇頒獎典禮囊括多個獎項,包括:「最佳導演(悲劇 / 正劇)」(黃呈欣)、「最佳女主角(悲劇 / 正劇)」(趙伊禕)、「最佳女配角(悲劇 / 正劇)」(陳頴璇)、「最佳音響設計」(梁寶榮)、以及「年度優秀劇目」,並且榮獲IATC(HK)劇評人獎2023年「年度演出獎」、「年度導演獎」(黃呈欣)、以及「年度演員獎」(蔡明航),令《惡之華》備受注目,主辦單位也明顯有野心超越前作,除了多達12名演員,亦加入了很多新元素。
《惡之華》在荃灣大會堂的展覽廳演出,觀眾不像一般劇場演出的排排坐,由不同大小和類型的椅子所組成的「觀眾席」,分散在展覽廳的各個位置,我就選擇安坐在近入口的沙發上。開場前,不同角色分佈於以餐桌、浴缸、馬桶等傢具所代表的「舞台」,開場後,角色們游走於觀眾之間,有些演員更與觀眾零距離接觸。故事中段,大部分演員都走出荃灣大會堂外,觀眾透過展覽廳的透明玻璃幕牆,觀看他們在戶外的肢體演出。故事後段,演出場地變成「酒吧」,全場近一百位觀眾都變成了酒客,合資格的觀眾(年滿18歲及身體狀況許可),都會獲派發一杯酒精飲品。在配合劇情的精心設計和安排下,顛覆了大家對舞台劇的認知和經驗,黃呈欣再次匠心獨運,栽種出華麗的「惡之花」,舞台設計賴藝庭、燈光設計葉俊霖、音響設計方芷晴、服裝梁子蔚、連同平面設計Alfie Leung,都應記一功!
《惡之華》分為八場,依次序是【Prologue】、【理想與憂鬱】(童年、莎拉、遠航、紙醉金迷、珍妮)、【巴黎寫景】(自殺)、【酒】(瑪莉)、【憂鬱與理想】(革命、莎巴伽)、【惡之華】、【叛逆】和【死】,每場皆有呼應劇情,歌詞源自波特萊爾作品的歌曲,大部分是由劉綺莉作曲,不同演員填詞及主唱,他們不是一般的演員,而是「編作演員」。
《惡之華》的十二位編作演員都施展了渾身解數,甚至歇斯底里,彷彿燃燒了靈魂。飾演波特萊爾的歐啟發,固然是焦點所在,飾演波特萊爾生父及繼父的宋本浩、飾演童年波特萊爾的張嘉瑩、以及反串飾波特萊爾母親的葉星佑,都有不俗的表現!然而,個人認為最突出的卻是陳琳欣,飾演波特萊爾情人瑪莉的她,能演、能唱、也能跳,更有種說不出的優雅,令人留下最深刻印象。
《惡之華》的某些情節,以及表演手法(或手段),對於一般觀眾,也許會覺得上太破格、太離經叛道,甚至太刻意賣弄(尤其是裸露演出),因此不能理解、不舒服、甚至不安,但這正是黃呈欣的風格。然而,我早已做足心理準備,卻略嫌未夠盡興!而且,波特萊爾除了是詩人,也是翻譯家,對他影響最深的作家乃是以懸疑及驚悚小說聞名的愛倫坡,除了酒精和女人,他也藉著翻譯愛倫坡的作品,啟發出豐富的想像力。本劇欠缺了愛倫坡的身影,令人若有所失。
P.S. 《惡之華》推出了一套36款的角色卡,每位編作演員各3款,設計精美,延續紅和黑的邪惡主調。卡背除了電子場刊的QR Code,還有波特萊爾的作品節錄。我抽了4張,分別是陳琳欣、張嘉瑩、葉星佑和潘振濠,卡背分別節錄了《惡之華》的詩篇:〈陰空〉、〈聲音〉、〈祝禱〉和〈致班維爾〉。有意思,認真有意思!
(專欄「何故火鍋館」每月刊出,標題由編輯撰寫。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。)
作者簡介︱何故,內向、憂鬱而文靜的作家,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。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。
更多電影評論文章,可參看作者